【信息公开】南京大学环境信息公开
发布时间:2017-05-02 浏览次数:10482
南京大学2017年环境信息公开
一、 基础信息(附件一)。
二、 排污信息(附件二)。
三、 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为我校主要化学废弃物产生单位,化学化工学院大楼各实验室产生的废气通过楼顶净化塔进行水洗喷淋、酸雾中和后排放,实验污水经过实验污水处理池,通过中和、氧化、沉淀等手段后排放。酸雾净化塔和实验污水处理池运行正常。
学校各实验室产生的所有化学废弃物全部收集,由有资质的化学废弃物回收公司处理。化学废弃物主要包括:化学废液、空瓶和化学污染物等。我校2017年预计产生化学废弃物约250吨,其中仙林校区预计产生190吨,由南京天宇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和南京福昌环保有限公司负责处置。
四、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其他环境保护行政许可情况
(附件三)。
五、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附件四)。
六、 重点实验室信息(附件五)
附件一
单位基础信息
单位名称
|
地址
|
组织机构
代码
|
法定
代表人
|
单位
性质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南京大学
(仙林校区)
|
南京市
栖霞区
仙林大道
163号
|
46600745-8
|
陈骏
|
高等
学校
|
陈如松
|
89680179
|
南京大学
(鼓楼校区)
|
南京市鼓楼区汉口路22号
|
管理服务主要内容及规模
南京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各项办学指标和综合实力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1994年,南京大学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大学;1999年,南京大学进入国家“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行列;2006年,教育部和江苏省再次签订重点共建南京大学的协议。
截至2016年6月,南京大学有鼓楼、仙林两个校区,28个直属院系,各类学生总计32999人。全校设本科专业8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0个,博士后流动站38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13个;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3个;有国家实验室(筹)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
附件二
废水排放情况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废水共有两个排水口。
2015年2月2~3日西南角排口pH范围为6.44~7.19,动植物油、化学需氧量、悬浮物日最大浓度值分别为3.25mg/L、179mg/L、6mg/L,均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4三级标准;氨氮、总磷日最大浓度值分别为56.9mg/L、1.96mg/L;东南角排口pH范围为6.80~7.39,动植物油、化学需氧量、悬浮物日最大浓度值分别为4.76mg/L、273mg/L、12mg/L,均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4三级标准;氨氮、总磷日最大浓度值分别为65.7mg/L、5.56mg/L。废水监测结果与评价见表1。
表1 废水监测结果与评价表
点位名称
|
日期
|
测试名称
|
单位
|
均值
|
评价值
|
评价
|
南大西南角排口
(DN300)
|
2015年2月2日-3日
|
pH最大
|
无量纲
|
7.19
|
6-9
|
达标
|
pH最小
|
无量纲
|
6.44
|
6-9
|
达标
|
氨氮
|
mg/L
|
22.1
|
/
|
/
|
动植物油
|
mg/L
|
2.54
|
100
|
达标
|
化学需氧量
|
mg/L
|
95
|
500
|
达标
|
悬浮物
|
mg/L
|
6
|
400
|
达标
|
总磷
|
mg/L
|
1.65
|
/
|
/
|
南大东南角排口
(DN500)
|
2015年2月2日-3日
|
pH最大
|
无量纲
|
7.39
|
6-9
|
达标
|
pH最小
|
无量纲
|
6.80
|
6-9
|
达标
|
氨氮
|
mg/L
|
48.8
|
/
|
/
|
动植物油
|
mg/L
|
4.40
|
100
|
达标
|
化学需氧量
|
mg/L
|
209
|
500
|
达标
|
悬浮物
|
mg/L
|
11
|
400
|
达标
|
总磷
|
mg/L
|
4.43
|
/
|
/
|
附件三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情况
序号
|
项目建设
名称
|
项目建设地点
|
项目现状
|
环评审批机关、文号及时间
|
验收机关、文号及时间
|
1
|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
|
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
|
正常运行
|
南京市环保局宁环建[2005]128号
2005-12-30
|
南京市环保局
栖委验
[2015]4号
2015-04-13
|
附件四
南京大学实验室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第一条 为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实验室突发环境事件,保障师生员工健康,维护环境和公共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 本预案所称的实验室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于实验人员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或有关规章制度,以及因意外因素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人员健康、环境安全受到危害,财产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突发性事故。包括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含沾染危险废物的容器和实验用品)、放射源、射线装置以及生物医学等方面的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事件。
第三条 事故灾难与自然灾害事件指挥部为学校专门应对事故灾难与自然灾害事件的应急指挥机构。指挥部下设实验室突发环境事件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作为专门应对实验室突发环境事件的指挥机构,由校相关领导任总指挥,保卫处处长、国有资产管理处处长任副总指挥,相关院系、单位主要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实验室突发环境事件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指挥办公室设在保卫处。
第四条 各院系、单位应设有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机构,负责实验室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加强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建立应急反应机制,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处理能力。
第五条 各院系、单位有义务开展环境与安全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加强以下防护措施:
(一)加强危险化学品管理。危险化学品原则上由学校化学试剂供应中心采购、储存和供应,未经学校批准,各单位不得随意采购或储存。
(二)规范危险废物管理。危险废物必须经环保部门审批后转移给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处置,不得随意排放、丢弃或填埋。
(三)加强气体钢瓶管理。气体钢瓶应有固定装置,使用剧毒、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室应配有通风设施和监控报警装置。
(四)生物医学实验用尸体和实验动物的处置遵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进行。
(五)加强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管理,谨防丢失、被盗和失控。
第六条 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现场人员应立刻切断一切可能扩大污染范围的环节,根据需要对伤员实施急救。
实验室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措施:
(一)化学强腐蚀烫、烧伤事故发生后,应迅速解脱伤者被污染衣服,及时用大量清水冲洗,保持创伤面的洁净,眼部烫、烧伤后,立即用纯净水洗涤眼睛,并及时送医院诊治。
(二)有毒化学品引发的中毒事故发生后,救援者应立即用湿毛巾捂住嘴、鼻,将中毒者从中毒现场转移至通风清洁处,采用人工呼吸、催吐等急救方法帮助中毒者清除体内毒物,报告等待医务人员治疗。
(三)化学危险气体爆炸事故发生后,或突发电器、电路火险,应马上切断现场电源,立即将人员疏散和将其它易燃易爆物品迅速转移,拨打报警电话。
(四)有机物或能与水发生剧烈化学反应的化学药品着火,应用专用灭火器或沙子扑灭,不得随意用水灭火,以免因扑救不当造成更大损失。
(五)危险废物收集、暂存过程中发生泄漏事故后,应立即堵截泄漏液体,用沙子、吸附材料、中和材料吸收中和,将收集的泄漏物移交有资质的废弃物处理公司处置。
(六)发生病原性微生物源污染突发事件,迅速隔离、封锁保护事故现场,进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立即通知防疫部门和上级卫生、环保主管部门进行专门处置,对受污染侵害人员立即送医疗救护部门急救治疗。
(七)发生放射源丢失、被盗事故,应保护好现场,同时报告公安部门,发生放射源和射线装置泄漏等可能造成人员受超剂量照射的情况,同时报告卫生部门并将受照人员送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学校在事故发生后2小时内向环保部门报告。
第七条 发生或发现突发环境事件的现场人员必须立即报告学校保卫处和国有资产管理处及本单位领导,联系电话:保卫处89685110(仙林),83595110(鼓楼);国有资产管理处89680178(仙林),83592364(鼓楼)。不得瞒报、拖延不报或谎报。学校接到实验室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后,根据实际情况,调集人员,征集相关物资、交通工具及设施,对事件进行应急处理,并上报环保主管部门。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应积极配合行政管理部门做好应急处置工作,不得拒绝、阻碍或干扰管理部门依法执行公务。
第九条 本预案由保卫处和国有资产管理处负责解释。
附件五
重点实验室信息
实验室名称
|
地址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实验废物产生及处置情况
|
现代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仙林校区
化学楼
|
左景林
|
89684569
|
1、排放的废气主要有:硫酸雾、硫化氢、氯化氢、低沸点挥发性有机物,通过楼顶净化塔进行水洗喷淋、中和酸雾,减少有机物气溶胶颗粒。
2、实验过程产生的化学废弃物通过收集、集中由化学废弃物公司回收处理,化学废弃物主要有:精(蒸)馏残渣、废有机溶剂、废碱、废酸、无机物残渣等。
3、实验废水污水主要有少量的酸、少量有机物、颗粒物,经过实验废水处理池,通过中和、氧化、沉淀等手段后排放。实验废水处理池每小时处理量10m3。
|
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
仙林校区
地科楼
|
陈卫
|
89680609
|
1、实验室具备试验、分析、检测等功能,主要用于研究我国优势和紧缺矿产资源形成机制、分布规律和构造背景,各个分室围绕该主题开展各类地质样品的微区分析、常量微量元素分析、同位素分析、包裹体研究及成岩成矿实验等。
2、实验废弃物主要为测试分析过程中使用盐酸、硝酸所产生的废酸。废酸严格按照标准由实验室统一配备了化学实验废弃物专业分类容器进行收集,并分类存放,年收集废酸约1吨。最后会统一将实验废弃物上交给学校,由学校联系专业公司进行统一处理。
3、实验室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预防为主,常备不懈,主动监测,分级负责,统一指挥,及时控制。加强预防和预警机制,建立了安全信息管理制度,提高安全意识,张贴安全警示标识,配备灭火、急救、逃生等工具,进一步加强了各种台账的建立,落实到岗、到位、到人的管理办法,做到人人都有安全意识,时时都有安全意识,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安全、卫生运行等方面的工作。保护易感人群,一旦发生酸污染,实验室配备了眼部喷淋和全身喷淋装置,受污染者可立即在应急冲洗装置下进行冲洗等处理,迅速有效地保障安全。
|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
仙林校区
环科楼
|
钱瑜
|
89680559
|
实验室配备大型科学仪器,开展痕量、微量物质的测试,样品中化学品的浓度极低。同时,实验室制定了H.S.E.绿色实验室管理办法等管理细则,有完善的实验操作规章制度和培训、监管流程,严禁随意处置化学品,所有实验残留化学品均收入危废收集专用容器。无有毒有害废水、废气排放,危废产生量约12.5kg/月,收集后送有资质的危废处置单位安全处置。
|
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该重点实验室自行公开环境信息。详见http://biopharm.nju.edu.cn/NewsDetail.aspx?cModuleID=tztg&id=c830cc8b-dacd-4283-8d91-88e611a4aba0
|